规范运作推动PPP高质量发展 | ||||
| ||||
财政部近日发布消息,各地开展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集中清理工作,截至4月23日,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按照“防风险、促规范”的要求,PPP工作着力加强规范运作,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PPP项目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PPP改革是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吸引鼓励民间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14年以来,PPP在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环境治理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财政部通过建立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实现线上动态监管和信息数据多元分享。 PPP“清库”工作源自去年11月财政部的部署。当时财政部发文,明确“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运作,防止PPP异化为新的融资平台,坚决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增量”,并要求各省级财政部门开展本地区项目管理库集中清理。 “经过4年多的推广,PPP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不仅市场环境逐步优化,项目落地不断加快,在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促进了政府治理结构的改革。但在PPP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难免出现‘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等不规范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PPP研究中心主任孟春认为,这些问题使得PPP模式难以有效发挥积极作用,累积了不少隐性风险,必须下定决心尽快排查清理。 此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PPP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地方政府方面,过于重视短期投资效果,而轻视长期风险防范;社会资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长期运营,“项目建好就拿钱、项目落地就走人”。 “通过清理退库,将不规范的PPP项目剔除,有利于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积极举措。”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咨询总监王小文说。 孟春认为,项目库集中清理是对PPP事业进行的一次全面“检修”,其目的是让真正的PPP机制释放活力,让PPP项目得到规范实施和顺利落地。“应该牢牢把握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物有所值、绩效导向等原则,坚持做规范的PPP项目,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推动PPP事业行稳致远。” 对PPP的“防风险、促规范”一直在进行中。去年5月,财政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下发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其中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当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严禁地方政府利用PPP等方式违法违规变相举债。 此外,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保障项目合同履行、防控中长期财政风险的关键。根据规定,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 目前,财政承受能力10%的限额有力控制了各地PPP项目的数量、规模,但部分市县支出责任已超出限额,需引起警惕。对此,财政部表示,将坚守规范运作的底线,严控财政承受能力10%的红线,“对支出占比7%到10%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对超过10%限额的地区暂停新项目入库”。 严格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PPP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鼓励竞争创新,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增加发展新动能,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严格规范有利于PPP事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孟春认为。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3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项目总数7420个、投资额11.5万亿元。“面对国内庞大的公共服务需求规模,PPP发展的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孟春说。 近期,稳步推进PPP的重要信号陆续发出。比如,制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列入国务院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工作协同合作、拓宽金融支持渠道等七大政策保障,鼓励运用PPP模式改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 统计显示,一季度PPP管理库落地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双提升。3月末,累计落地项目总数3324个、投资额5.5万亿元,落地率44.8%;累计已开工项目1375个,占落地项目总数的41.4%。 “PPP的清理规范,有利于激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绿色发展的优质项目腾出空间。PPP发展之路,在规范中前行。”中国投资咨询公司咨询总监吴赟说。 | ||||
打印本页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 |